玉兔杯中观玉兔,月明之夜赏月明 | 中秋近了
三只玉兔奔跑在莲花瓣中,永不休止的旋动感,组成了一幅奇幻而美妙的画面,金色的茶汤倒入杯底,与三兔浮雕交相辉映,一眼望去,如梦似幻,一切美好在此相聚。
“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不同文化的共同归属?这是最大的谜题所在,对艺术而言,三兔共耳的未解之谜在今日反倒是一种幸运——每一个人都可以无限接近答案,又可以无止境地向终极之境出发。”
它出现在英国中世纪的教堂内;出现在蒙古的金属器皿上;也出现在建于公元六世纪到七世纪的中国隋朝洞窟中,甚至时间和空间相距遥远的佛教、基督教和回教都会显著地采用这个奇妙的图案。面对奇妙的共通性,艺术家发出了上述的感叹。
谜题至今尚未揭开,我们的创作之路也依旧在延续。咫尺之遥的中秋团圆和遥遥可期新岁瑞兔,让这个奇妙的图案,更近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。
一盏宋代的注碗中,三兔共耳的浮雕以金釉刻于杯底,是名玉兔杯。三兔共耳纹样出自隋代中期藻井莲花中,最早出现于隋代,消失于晚唐。莫高窟现存有“三兔共耳”图案的洞窟有18个,在图案中三只兔子共用三耳,互相追逐又无法超越,属于古代独特吉祥纹样。
古代艺术家为了适应莲花花心而精心设计,旋转的三兔和飞天,强化了藻井中心莲花永不休止的旋动感。
杯身器型设计上参考了北宋时期注碗的元素,使其与三兔共耳搭配的莲花相结合,形成莲花式的杯身,实现了三兔在莲花中奔跑追逐的场景。
器物作八瓣花口式,口底相若,瓣与瓣间又以筋纹塑造,内凸筋纹经高温煅烧后,釉流薄而显筋骨色泽,花瓣的脉络蕴含着生命的张力,充满了天然之趣。轮廓纹饰布局有序,运刀流畅,筋纹线条可见轮廓转变间独特的渐变视觉。
工艺之美在匠人笔下已经见证,奇幻之美,尚且等待每一位茶客的揭晓。有人说,它最妙处在注入茶汤之时,茶汤成镜面,玉兔潜于底,眼前明月是否为天上之月,天上之月是否又落在盏中,化为心中之月,我们没有答案,大概真正的答案,要等到每一位茶客落茶入盏之时,谜底才会浮现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