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慈佑物    汝窑花瓶    长吻修目,高贵美丽 | 青澹汝窑双龙盘口瓶

长吻修目,高贵美丽 | 青澹汝窑双龙盘口瓶

 

龙,翻腾于宇宙之中,播云雨于普天之下。
动,则风云相随,雷霆万钧;

静,则安卧于波涛之内,风平浪静;
「“穷游泳婉蜒之妙,得回蟠升降之宜”」。

 

 

据传,在远古时代,
暴风雨来临前,
乌云汹涌,电光闪闪,
相伴随的,是“隆隆”的滚滚雷声,
原始人类受到极大的震撼与崇拜,
于是将闪电的形状作为龙的雏形,
而“隆隆”的雷声则演化为“龙”字的发音。
龙图腾是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,
源于天象崇拜。
「古人以天象幻化观四季之象,
仰望星空,星象苍龙七宿即是印照。」

春季于东方抬头,即为“龙抬头”;
仲夏升至正南天,即为“飞龙在天”;
秋季于西方退落,冬季于北方隐没;
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周期相一致。

 

 

「仲夏午月,龙星升至正南天高位,是龙气旺盛之时。
即如《易经·乾卦》中所说:“飞龙在天”,
此时龙星既“得中”又“得正”,寓意大吉。」

龙舟与粽籺分别隐寓苍龙与心宿二(龙心),
是龙飞升的节日,所以也称龙日节,
因此,古人选择在端午举行龙图腾祭祀。

 


 

 

在神秘的萨满文化中认为,
中国古代的龙是宇宙能量的终极符号,
它是被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,
常常和山川、河流、雨水、云朵这些自然现象相关联。
「它寓意着动物家族的能量集合,
也代表了元素家族的集合。」


 

自秦汉开始,
龙图腾有了更丰富的寓意,
「一是通天的神兽,二是君主的化身,三是吉祥瑞兽。」
它不仅出现在祭祀的青铜礼器上,
更走向了帛画、墓画、画像砖石、石玉雕、陶瓷彩绘等,
「或潜游入海,傲骨嶙峋、潇洒恣肆,
或飞龙在天,华贵雍荣、矫若流云。」

 

 

「在上古神话典籍中,
还有鱼变龙的传说。」

据说大禹当年治理黄河时,
曾将河东界的龙门山凿开里余,名为龙门。
春末黄河水从龙门奔腾而下,
无数黄鲤鱼争先恐后地从各江河游到龙门之下,
若有能逆湍急的水流跃上龙门者,就可化为龙。
鱼跃龙门凶险无比,
不仅云雨相随,还有天火自后烧其尾。
故一年之中,能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条,
未能过龙门者,颓然而返。
这就是中国民间传说的“鲤鱼跳龙门”。

 

 

其实,鱼跃龙门的形象在隋唐时代的兴盛,
并不是偶然,而是人世“龙门”带来的效应,
这座人世龙门,就是隋唐的科举制度。
 
东汉直到南北朝的“九品中正”制,
导致了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”的困境,
出身寒微的才识之士报国无门,
科举考试给了他们进入统治集团,跻身上流社会的机会,
一旦高中,便可平步青云,
即所谓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。
这与鲤鱼跃龙门的情形颇有相似之处,
所以人们就把科举看成是寒士的“龙门”。
「而象征着变龙的“鱼龙变纹”,
因而成为广受世人喜爱的瑞符了。」

 

 

- 青澹.双龙盘口瓶 -


付诸泥火于盛唐遗风,
取双龙尊之华夏风范,
盘口圈足,长颈圆腹。

 

 

环颈上饰弧纹凸稜,
错落凸突,深沉雄健,
自弧形溜肩向底渐收。

 

 

濯羽二龙口衔盘沿,鬣鬃飞扬,
若乘雾云间,沉浮沧海。
龙头皆有高耸华丽的角状装饰,
长吻修目,高贵美丽,
周身光洁,卷曲若钩,
风云间登天入渊,须弥乾坤。